近日,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策划研讨会在泰安市大汶口镇举行,上午专场在大汶口二号坝进行,下午专场在大汶口民俗博物馆进行。多位文化研究专家、地方代表及高校团队齐聚一堂,围绕博物院的定位、展陈设计与文化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设办公室主任董传元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策划案草案》,建设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建设蓝图。他指出,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定位为集文物收藏、展示展览、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创意体验、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是大汶口文化的展示窗口、学术研究前沿阵地、文化传承与教育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和旅游休闲热门目的地。与大汶口遗址公园(博物馆)的考古科普属性和太阳部落的主题游乐定位不同,该博物院更强调综合性与多元性,致力于构建大汶口文化全方位生态系统,将成为文明探源、文明创造、文明交互、文明再生的综合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要通过多场馆、多维度的展示与体验,让公众深入了解大汶口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董传元说。
《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策划案草案》聚焦古老的大汶口文化,旨在打造综合性文化机构以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博物院定位为文物收藏、展示、学术研究等多功能综合体,规划了文物博物馆、文献馆、文创馆等六大场馆。其中,文物博物馆含陶器馆、石器馆等13个分馆,通过实物、场景复原及多媒体展示文化元素;文献馆收藏考古报告与研究资料;文创馆汇聚大师工作室,推动文化创意转化;文艺馆和名人馆分别聚焦艺术创作与历史人物展示;科技馆则利用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此外,还提出“大汶口文化+高校、社团、企业”等融合发展战略,以及详细的实施计划,预期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大汶口民俗博物馆馆长周常安与副馆长、土陶非遗传承人王延华从展陈实践角度提出了建议。周常安表示,博物院的展陈应注重学术严谨性与体验参与性的结合,比如在陶器馆中增设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陶器制作工艺。王延华则分享了土陶技艺复原的计划,“我们将在陶艺馆现场演示大汶口时期的制陶工艺,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
大汶口镇前周村党支部书记周立刚关注的是博物院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他提出,前周村有丰富的农耕文化遗存,可与博物院的农耕文化馆联动,打造“考古体验+田园研学”路线。“我们可以组织村民参与民俗场景复原,让乡土智慧成为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同时也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周立刚说。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大汶口文化专家、玻璃反画非遗传承人裴敦安和元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后周家谱非遗传承人周广华共同呼吁,在文创馆中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他们表示,可将大汶口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技艺,开发更多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大汶口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泰安水利局局长助理张红阳从生态视角为博物院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他建议在博物院中融入大汶河流域的水文历史,通过展示古代水利智慧与现代环境保护的成果,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协同保护。“大汶河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孕育地,展示好水文与文明的关系,能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泰山科技学院三下乡海佑书院陈治宇团队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发言后,表示将认真学习领会,做好科技赋能工作,积极参与“元宇宙+大汶口”创意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相关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汶口文明之光博物院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筹资、有效运营和风险应对,项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拓展性,将为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值得大力推进和实施。该项目的建设将为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推动史前文明研究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文稿转自:大汶口文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cnhqtv.cn/hqwh/whkx/3390.html